随着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对机械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产品的更新迭代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因此,对数字控制机床的改造变得特别的重要,数字控制机床的设计与改造慢慢的变成了工业发展的一个关键领域。铣床的应用场景范围十分普遍,大多数都用在加工平面或成型表面。然而,当需要在立式铣床上加工圆弧、凸轮等特殊形状的平面时,必须借助圆工作台、分度头等机床附件,并对机床进行整体调整,这通常会导致加工精度降低,基础调整工作繁琐。因此,为提升工件的加工精度,确定保证产品质量,并简化加工圆弧面和凸轮曲面等复杂形状的过程,采用数控技术对铣床进行数控化改造显得很必要。

  机床,亦称工作母机或工具机,是制造机器的机器,通常分为金属切削机床、锻压机床和木工机床等。在现代机械制造中,除了切削加工外,还有铸造、锻造、焊接、冲压、挤压等多种加工方法。然而,对精度要求比较高和表面粗糙度要求较细的零件,常常要在机床上通过切削办法来进行最终加工。

  数控机床,即数字控制机床,是一种装有程序控制管理系统的自动化机床。该系统能够逻辑地处理具有控制编码或其他符号指令规定的程序,并将其译码,从而控制机床运作并加工零件。

  数控机床在解决复杂、精密、小批量、多品种的零件加工问题方面表现出色,是一种柔性的、高效能的自动化机床,代表了现代机床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数字控制机床种类非常之多,能够准确的通过不同的分类办法来进行分类,其中最常见的包括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数控加工中心、数控钻床、数控磨床、数控齿轮加工机床等。这些机床在金属切削领域大范围的应用,从基本的零件加工到复杂形状的制造,满足了不一样的行业的多样化需求。

  从应用领域来看,高档数字控制机床大范围的应用于能源、航天航空、军工、船舶等关系国家安全的重点支柱产业。同时,汽车、航天航空、医疗设施等下游重点行业的产业升级加速也进一步加大了对高档数字控制机床的需求。我国制造业正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未来“高端化、高利润”替代“薄利多销”是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的新趋势,对高速度、高精度、高价值的高档数字控制机床的需求占比也将慢慢的升高。目前,西方国家对高档数字控制机床和技术出口我国进行了严格管制,导致我国在高档数字控制机床行业面临“卡脖子”的难题。中美贸易摩擦的加剧进一步加速了我国推进高档机床国产化、实现高端产品自主可控的进程。近年来,国内中高档数字控制机床市场崛起了一批具备一定核心技术的非公有制企业,未来将紧跟国产化替代的浪潮,逐步扩大高端市场份额。

  从数字控制机床行业内主要企业数字控制机床业务的营收规模来看,2023年创世纪和海天精工数控机床营收分别达到34.3亿元和32.7亿元,排名领先;亚威股份数控机床营收为19.3亿元,秦川机床达到17.8亿元,日发精机收入也在10亿元以上,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十四五”规划纲要精确指出,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集成电路、航空航天、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先进电力装备、工程机械、高端数字控制机床、医药及医疗设施等产业创新发展;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着眼于抢占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先机,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7%。汽车、集成电路、航天航空、船舶、机器人等相关设备均需使用数控机床进行精细化的配套生产,总体而言,随着我们国家先进制造业类型的不断丰富,我国数字控制机床行业需求逐步提高。

  《中国制造2025》战略纲领中明白准确地提出:“2025年中国的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将从现在的33%提升到64%”。在政策鼓励、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等因素影响下,未来我国数字控制机床行业将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机床作为制造业的核心装备,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与发展。作为“工业母机”,机床的精度、效率与智能化水平直接决定了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步复苏和新兴市场的崛起,机床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同时,随只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技术的兴起,机床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增长机遇,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技术创新层出不穷。2023年,全球机床销售收入约为527.17亿美元,未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机床企业将不断创新技术、优化产品结构、提升服务质量,引领机床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迈进,推动产业壮大发展。

  超高端数控机床设备市场前景广阔,特别是在高端制造领域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外资品牌仍占据主导地位,但国内企业也在不断努力提升技术水平和市场份额。未来,智能化和自动化将成为超高端数控机床设备发展的重要趋势。

  项目拟引进具有比较成熟的技术企业,专业从事高精度金属铣削数控机床研发、制造及提供高难度、高精度金属铣削加工的科技型领军企业。项目可借鉴沈阳西格玛和北京北一公司数控机床公司的成熟技术。

  辽宁西格马数控机床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高精密数控机床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科技型公司。公司拥有数控龙门加工中心、数控龙门导轨磨、数控车床、数控铣床、三坐标测量机、激光干涉仪等先进生产和检测设备120多台套。公司主导产品有CT系列卧车、VT系列立车、QT系列车铣复合中心、VMT系列五轴车铣复合加工中心、专用数控机床几大系列,二十余款规格机型。公司主要产品服务于汽车、电动车、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航天军工、农机机械等行业零部件的生产加工。

  近些年,企业实施创新战略与规划,在多项数控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取得突破,企业有自主研发专利技术14项,其中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奠定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坚实基础,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不断提高。

  企业获得的荣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国家就业先进单位、国家级工人先锋号﹑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省级瞪羚企业﹑省专利示范企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专业技术创新中心、省创新型中小企业、市“百强企业”。“西格马”品牌数控机床获辽宁省著名商标,2008年企业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2023年企业通过ISO14001环境体系和ISO45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北京北一数控机床有限公司是北京北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全资控股成立的子公司,是中国精密数控机床与复杂工艺生产线销售基地,是中国机床工具行业的重点企业,有着辉煌的历史,为工业的基础建设发展做出了贡献。中国机床行业经历几代人的拼搏,用60年的时间走完了世界发达国家两个世纪的历程。现已在国际上拥有了举足轻重的话语权和产业地位,正在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北一数控主要销售产品包括:重型机床产品的数控龙门镗铣床、数控落地镗、数控立车、导轨磨床;中型机床产品的数控铣床、数控磨床、数控车床、加工中心、车铣复合机床、激光雕刻、钻削中心、五轴联动叶片/叶轮加工中心、数控珩磨机、高精度外圆磨床、数控磨床、普通外圆磨床、专用磨床、超精加工机床、自动生产线、普通铣床、成套设备、功能部件等。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航天、船舶、发电、轨道交通、模具、机械等行业。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明确将高端数控机床列入鼓励类产业。

  ‌《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工业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推动数控机床等工业装备更新升级。‌

  吉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和财政厅联合发布了相关通知,支持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政策支持范围包括使用贷款或自有资金建设的项目,贴息标准为实际贷款利率的100%,单个企业每年贴息规模不超过500万元,贴息期不超过两年。

  四平市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旨在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到2027年,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教育、文旅、医疗等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政策重点支持工业领域的设备更新改造,推广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装备,推进“智改数转”,并实施绿色装备升级,推动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

  四平市科技局面向工业高新技术领域企业征集项目指南建议,重点支持新制造、新材料、新光电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四平市具备完善的产业链和配套体系‌。经过多年发展,四平市的特色装备产业已经形成了以换热器、汽车零部件(专用车)、农机和机械加工为主的四大支柱性产业,建立了比较健全的产业链条和配套体系‌。这种完善的产业链和配套体系为数控机床设备的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四平市在技术创新方面也有显著优势‌。四平机械作为国内知名的机械制造企业,一直致力于数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拥有专业的数控技术团队和先进的数控机床设备。企业在数控系统、伺服驱动、精密加工等方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平市位于吉林省西南部,地处松辽平原中部腹地,是东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节点城市,与辽宁、吉林、内蒙古三省区交界处,是吉林、黑龙江及内蒙古东部地区通向沿海口岸和环渤海经济圈的必经之路,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交通设施也非常完善。作为交通枢纽城市,四平拥有便捷的铁路、公路和航空运输网络。铁路方面,四平是哈大铁路和长图铁路的交汇点,连接了东北的主要城市和港口。公路方面,四平拥有多条高速公路和国道,如京哈高速公路、长深高速公路,方便了与周边地区的交通联系。此外,四平市还在规划建设机场,进一步提升其航空运输能力。

  这些交通设施和地理位置使得四平市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物流中心和运输枢纽,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人流、物流的便捷流通。

  四平拥有吉林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吉林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四平职业大学以及正在组建的红嘴职业技术学院、吉林大学四平医学高等专科、四平广播电视大学等多所大学。其中,吉林师范大学是吉林省重点大学,有全日制本科在校生16302人,研究生1844人,留学生336人,成人教育学生15131人,每年可向社会培养数千名高等人才。周边长春、哈尔滨、大庆等城市拥有众多高校,年可提供50多万高等人才。这些人才可为项目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四平市经济开发区拥有丰富的人才储备和良好的人才引进政策。近年来,四平市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发展理念,通过实施“人才攻坚计划”和“万名大学生留平计划”,成功引进硕、博人才500多人、大学毕业生11200多人。四平市经济开发区还注重校企合作,通过“靶向”就业精准对接,实现院校人才培养成果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

  项目达产后,年出售的收益7450万元,利润2300万元,投资回收期5.5年(税后,含建设期1年),投资利润率22.2%。

  ‌促进制造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数字控制机床的应用推动了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促进了制造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了整体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

  ‌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超高端数字控制机床设备具有高效的生产能力和降低生产成本的优势,能够显著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满足高端制造的需求。

  ‌减少环境污染‌:数字控制机床的推广应用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因为高效的生产过程减少了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数字控制机床的使用需要高技能的劳动力,这促进了劳动者技能的提升,增加了就业机会,提高了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四平经济开发区辖区面积71.41平方公里,主要培育医药健康绿色食品(大健康)、汽车及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三大主导产业。现有工商注册企业 951户。经开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2 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0户、省级研发技术中心 12 个,省级科技小巨人企业 6户;拥有中国驰名商标 3 个,省级著名商标 5 个,省级名牌产品 7 个 , 获得发明专利 100 余项。

  开发区交通区位优越,产业基础雄厚。四平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在医药食品、汽车及装备制造、现代服务等方面产业基础扎实,中航工业、君乐宝、大窑、白象等国内知名企业已在区投资。基础设施完备。水、电、气、暖、热、通讯等投资要素供给充足,并在全省均处于低价位标准。人才储备充足。辖区内2所高等院校可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各职业学校可为企业提供订单式人才教育培训,为企业发展提供续航保障。

  四平经开区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形成了定位清晰、特色鲜明,分工协作、错位发展的“12345”产业空间布局。全力创建四平高端服务业的引领区、新型工业的核心区、动能转换的先行区、全面开放的重要承载区,成为四平市城区东部商贸物流经济中心和四平中心城区东部增长极。

  “一核带动”——以开发区大路、紫气大路、开运街、万达商圈等区域为核心,布局商贸、金融、创客、总部等现代服务产业,打造四平的中央商务核心区、城市面貌展示区。

  “两翼集聚”——南侧以四平—长春共建汽车产业园区为载体,布局汽车及装备制造产业;北侧以医药绿色食品孵化器为载体,布局医药健康绿色食品产业,实现两翼齐飞、集聚发展。

  “三大板块”——全力打造汽车及装备制造、医药健康绿色食品和现代服务业三个发展板块,筑牢经开区的发展“脊梁”。

  “四区联动”——坚持“工业立区、商贸兴区、改革活区、科技强区”的融合联动理念,强力推动经济建设驶入发展“快车道”。

  “五园支撑”——以规划面积11.16平方公里的医药健康绿色食品产业园区、规划面积21.43平方公里的汽车及装备制造产业园区、规划面积16.54平方公里的产城融合园区、规划面积5.11平方公里的市政设施配套园区、规划面积2.49平方公里的产学康养示范园区的五大园区作为产业链载体,同时,建有医药产业,绿色食品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三个孵化平台,承接项目落地。

  秉承“产业配套、设施完备、政策扶持、服务至上”的原则,以项目需求为出发点,充分的发挥开发区项目建设载体功能,以3种模式满足企业实际投资需求。一是自投自建。以出让方式获得土地使用权,并形成固定资产投入。二是轻资产投入。以租赁方式入驻孵化平台,满足企业快速投产、达效的需求。三是飞地经济。以区域经济合作方式,以资金、技术和项目迁移,实现资源互补,税收共享。


Go To Top 回顶部